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编者按:由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举办的2024世界肺癌大会(WCLC)不久前在美国圣地亚哥落下帷幕。IASLC与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中国肺癌防治联盟(CAALC)联合举办的IASLC-CSCO-CAALC联合专场是2024 WCLC备受参会者关注的一大亮点,今年的主题为“预防与循证医学:全球肺癌的过去和未来”。在会议现场,《肿瘤瞭望》邀请IASLC-CSCO-CAALC联合专场的共同主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白春学教授分享此次会议的亮点内容。
01
《肿瘤瞭望》:IASLC-CSCO-CAALC联合专场今年是第11次举办,主题为“预防与循证医学:全球肺癌的过去和未来”。本次会议有哪些亮点,您的报告主要传递哪些内容?
白春学教授:我在2024 WCLC中国专场的报告《过去半个世纪的中国肺癌预防和生物标志物指导治疗》旨在通过循证医学证据及相关调研数据,分析中国肺癌领域存在的问题并且探索其解决路径。
报告开篇介绍了2024年《国家癌症中心杂志》发表的我国肺癌流行病学数据,其中两个趋势引人关注。其一,我国肺癌发病率从1990年到2021年持续、缓慢上升,每年增幅百分之一点几,2021-2022年却出现发病率的陡直上升,约为前32年平均发病率的7.1倍;其二,肺癌死亡率在1990年至2021年持续升高,在2021-2022年却陡直下降。肺癌死亡率在2022年降至51.9/10万,相比2021年下降5.5/10万。我们不禁思考发生这两个变化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什么?
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变化
首先,个人认为肺癌发病率在2021-2022年陡直上升与肺癌早筛早诊水平的进步有密切关系。中国有很多人在2021年因筛查新冠被动接受计算机断层扫描(CT),导致肺结节检出率提高。此外,随着CT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AI)用于影像识别和液体活检应用于肺结节良恶性诊断,临床发现了很多过去难以鉴别的早期肺癌。
肺癌死亡率在2021-2022年下降的原因可考量以下几点因素:第一,尽管控烟工作在近些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2023年发表在Lancet Public Health杂志上的数据显示,约占全球20%的中国人口消耗了全球40%的烟草,可见控烟并非导致我国肺癌死亡率下降的主因;第二,尽管晚期肺癌治疗取得进步,但5年生存率依然较低,不足以解释肺癌死亡率陡直下降的原因。个人认为,随着我国肺癌早诊取得进步,肺癌患者或肺癌高风险的患者及时接受手术、射频消融、精准放疗等治疗,这对肺癌死亡率的降低产生了一定作用。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为例,2023年接受手术治疗的9090例早期肺癌患者中大部分为1A期(肿瘤≤1cm的患者占比很高),手术根治率可高达92%左右,10年生存率大幅提高。由此可见,早期诊断后及时治疗是肺癌死亡率下降的根本原因。
综上,我国肺癌检测技术的提高使早期肺癌(特别是肿瘤≤1cm的肺癌)被及早发现和治疗,这是2021-2022年我国肺癌发病率陡直升高、死亡率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此后,控烟工作仍需继续,我们也应更重视早期肺癌的发现和治疗,从而降低晚期肺癌的发生率,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了进一步改善肺癌防治,未来可通过元宇宙医学、数字人等先进技术,让名医有分身之术,实现名医治未病、元医惠众生的愿景。
02
《肿瘤瞭望》:请分享您的团队在肺癌预防和生物标志物指导治疗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白春学教授:我们团队重点关注肺癌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对于肺癌一级预防,本人作为上海市呼吸内科临床质控中心主任,从2008年开始,要求上海市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建立戒烟门诊,培训医生帮助病人戒烟,虽起到一定“亡羊补牢”的作用,上海的情况已有所改善,但总体烟草消耗量仍未显著下降。
二级预防是指癌症发生后如何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我们团队2018年创新性提出“物联网医学”理念,采用人工智能(AI)赋能肺癌筛查工作。CT人工阅片耗时长且检出准确率不稳定,而AI辅助可避免漏诊误诊,增加肺结节良恶性鉴别的准确性。我用“以貌取人,更重内涵”这8个字形容肺癌早期诊断,比如外表有无分叶征、毛刺征和胸膜凹陷等,内里有无血管征和空泡征等,但≤8mm的肺结节很难看到分叶毛刺等特征,需要AI辅助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目前AI技术用于肺癌诊断仍存在局限性,研究人员又研发了其他赋能技术,比如液体活检与AI结合可提高早期肺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减少了过度治疗和延误诊断。
在物联网技术方面,我们团队研发出赋能肺结节智能辅助诊疗的工具PNapp 5A。PNapp 5A通过5A诊疗流程(1A-询问,2A-评估,3A-建议,4A-安排,5A-辅助)融合国内外共识指南,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数字化、数字问题程序化和程序问题体系化」策略融入临床实践。基层医生遇到诊断困难的肺结节时,可求助于PNapp 5A的资深专家线上会诊。PNapp 5A提高了早期肺癌的诊断水平,目前在临床受到广泛欢迎。
我们提出的元宇宙医学的理念,这是将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混合现实(MR)等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的新产物。元宇宙医学是将虚拟世界拉入现实世界并多维互动的混合现实医学网络平台,可赋能专家,使名医和大医有分身之术。比如,以我的名字命名的元宇宙医学数字人GPT“BAIMGPT”让医学专家在元宇宙的分身更加智能化,而且可精准回答数千人提出的问题,有助于引导优质医疗下沉,实现强基层、广覆盖的目标。
元宇宙医学
03
《肿瘤瞭望》:在肺癌筛查和预防方面,2024 WCLC设置了2024 IASLC CT筛查研讨会(WS06)、MA13微型口头报告专场和一些壁报专场。这些报告为业内同道带来哪些新的信息?
白春学教授:2024 WCLC设置了多个聚焦于肺癌筛查和预防的会场,为国际同仁提供了交流互鉴的平台,我们国内学者也报告了自己的研究发现。CAALC自2012年成立后,在全国陆续建立了1000多家肺结节诊治分中心,积极开展培训,并在肺癌防治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的研究成果相比国际学者的报告并不逊色。比如,CAALC对早期加入或成立肺结节诊治分中心的40家医院进行调研,发现肺结节的筛查率在过去10年间陡直上升,2023年增至2012年的7倍左右;同时这40家医院的门诊量大幅增加,在2023年达到了200多万;2023年被确诊为肺癌的肺结节手术量也增至2012年的近7倍,其中大部分为1A1/1A2早期肺癌。我们在2024 WCLC介绍这些数据后,国际参会者表现出浓烈兴趣。
当然,国外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欧美医生的平均学历和水平高于国内医生。未来,我们除了需要不断提升肺癌防治水平,还应更加重视物联网、元宇宙和AI辅助等新技术的临床推广(尽管学习曲线较长),并进一步占领元宇宙医学的新高地。
04
《肿瘤瞭望》:请谈一谈您对2024 WCLC会议的印象?
白春学教授:今年WCLC会议的日程设置较往届WCLC有很大进步,但仍和前几届WCLC会议那样,对肺癌早筛、早诊早治等肺癌二级预防重视程度不足,而是更多聚焦于较晚期肺癌的治疗,如创新药物及治疗新技术等。作为国际肺癌研究协会主办的会议,WCLC应该具有国际视野、战略目光和全局思维,给予肺癌早筛早诊早治同样的重视,因为这一领域对于患者自身、国家利益和全世界都非常重要。
以“中国经验”为例,根据CAALC 40家医院的调研数据,接受早期肺癌手术治疗的患者平均年龄约50岁左右(最年轻患者仅有20岁),术后1个月内即可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可继续为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而晚期肺癌患者经过大量治疗后,5年生存率依然很低,且多数患者无法胜任工作。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尽早发现早期肺癌,从而让晚期肺癌很少发生,这一目标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已经实现。2008年左右,我主持建立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的靶向治疗门诊,但随着肺癌防治策略端口前移和早期肺癌诊疗水平的提升,靶向治疗门诊的就诊数量大幅度下降。如果全国每家医院都能达到这一水平,则能实现患者获益、社会经济效益和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白春学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终身荣誉教授
现任上海市呼吸病研究所所长
中国肺癌防治联盟主席
国际元宇宙医学协会主席
上海市控烟协会会长
《Clinicale-Health》和《元宇宙医学》杂志主编
Frontiers in Medicine呼吸主编和AJRCCM等编委
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和面上等支持,牵头亚太肺结节指南等国内外共识指南30项,获批专利50项,研发成功全球首个数字人医学GPT(获批注册商标7项)和HZ肺结节和OSA评估管理一体机,发表论著700篇,含SCl期刊320篇,IF>1700,引用>2万次,h-指数55,主编《未来已来-我们需要的元宇宙医学》、《物联网医学》、《现代呼吸病学》、《Health4.0》等中英文专著12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