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5年12月5~8日,第57届美国血液协会(ASH)年会在美国奥兰多召开。会议期间,由《肿瘤瞭望》医学媒体独家策划、在ASH年会现场组织的有关血液肿瘤诊疗共识的中国专家圆桌会让人期待已久。该活动围绕本届ASH会议期间有关血液肿瘤的临床进展及研究动态进行梳理,总结我国与国际交流学习的收获与成果,为我国血液肿瘤临床治疗实践提供宝贵借鉴。特邀出席本次圆桌会的嘉宾包括: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副所长王建祥教授、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马军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副所长刘开彦教授、浙江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金洁教授以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江倩教授。现将圆桌会的内容整理成文,并依照不同的领域,分三期呈现给广大读者,以供学习交流!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王建祥教授:现今精准治疗的提出,不但要求我们在基础研究取得突破,还要进一步推动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的转化。今年ASH大会上报道了MDS相关的剪接体基因突变,如果我们针对其研究出有效的抑制剂,将进一步提高MDS治疗的疗效。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治疗靶点的精准,目前我们已拥有伊马替尼、芦可替尼等靶向治疗药物。首先要寻找到好的治疗靶点,然后针对这些靶点设计转化成好的靶向药物,这就是精准治疗的策略。
今年,精准治疗已逐渐成为肿瘤治疗的一个趋势,但这个趋势是否一定是未来的趋势,现在可能言之过早。我们看到如今二代测序广泛开展应用,但它对我们的帮助有多大,最终是否能够推动医疗的发展,目前尚无足够证据。不过,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它对于肿瘤的发病机制的研究是有所帮助的:(1)基因测序让我们了解血液肿瘤的发生是多步骤的,单基因突变时是白血病前细胞,当多步骤发生时才转化为白血病细胞;(2)基因测序可阐明肿瘤发生、发展及耐药过程中的克隆性演变,为何同种药物对有些患者有效、有些无效,为何有些患者治疗后仍会复发。
今年ASH会议有关髓系白血病的亮点包括:(1)靶向药物联合化疗,特别是一些多靶点激酶抑制剂,使FLT3阳性患者也可获得长期生存;(2)探讨不同靶向药物的联合是否可以提高治疗疗效,这也是今后的趋势。
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发现的治疗靶点很多,而可应用到靶向药物还较少;而且,靶向药物基本上都以疾病为适应证而批准使用,今后是否可以按靶点为批准依据,而不是以疾病为适应证批准药物的使用,无论何种癌症,只要有相应的靶点突变都可以应用,这可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马军教授:今年关于多发性骨髓瘤(MM)的报道非常多,治疗上除了蛋白酶体抑制剂,还包括单克隆抗体和小分子激酶抑制剂,所以MM目前是一种多靶点的联合治疗,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MM的发病是多因素的,包括微环境、免疫和干细胞等可能同时存在问题,所以多靶点联合治疗可能是MM治疗的发展趋势。
此外,双打击淋巴瘤在分型上也采用了二代测序,比如ABC患者是NKB通路异常,需要采用蛋白酶体抑制剂治疗,此外雷那度胺联合利妥昔单抗优于利妥昔单抗联合苯达莫司汀或是CHOP方案,使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愈率可达68%,但仍有一部分患者疗效差,因此需要寻找新的靶点。
淋巴瘤治疗发展也比较快,但精准医学在淋巴瘤的表现上与白血病不同,其二代测序不如白血病细致,淋巴瘤蛋白表达主要依赖免疫组化。
我同意王建祥教授的意见,未来很可能根据肿瘤靶点进行治疗,譬如PD-1/PD-L1、CAR-T,在继肺癌和黑色素瘤取得良好效果后,也在霍奇金淋巴瘤和自体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患者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是我们也看到这些药物非常昂贵,且需长期应用,这也是精准治疗需要面临的严峻的问题。